琉球之行:沖繩戰爭及相關遺跡介紹

琉球之行:沖繩戰爭及相關遺跡介紹

林子超

這次的沖繩之行,由 周婉窈 老師帶隊,日本法政大學大浜 郁子 老師協助規劃參訪行程,同行者 包括 博士班吳俊瑩學長、查忻學長、陳慧先學姐,以及碩士班許妝莊同學與筆者。本文即介紹第三天上午行程之相關主題。當天眾人參觀「姬百合之塔」、「沖縄縣和平祈念資料館」等有關沖繩戰爭之遺跡,故參訪當天心情較為沈重。在此依序對「沖繩戰爭」、「姬百合之塔」以及「沖縄縣和平祈念資料館」作簡單的介紹。


沖繩戰爭
沖繩戰爭指的是1945326美軍登陸慶良間諸島,至同年97接受日軍投降文書為止,因戰場在沖繩境內,故名之。此戰造成二十餘萬軍民死傷,沖繩出身者佔十二餘萬,其中平民佔四分之三以上。
沖繩戰爭為日本國內唯一一場動員平民參戰的戰爭,因日本視其為防衛日本本土之最後防線(日本本土の防波堤として),美軍則視其為不沈的航空母艦,亦即可利用為轟炸機起降之基地,[1]並藉此轟炸日本本土,故兩方在沖繩地區爆發慘烈戰鬥,即使在天皇宣布投降後,在一些地區仍有零星戰鬥。因為美軍於登陸沖繩本島,對日軍進行掃蕩時,採取無差別轟炸的策略(鉄の暴風),造成大量平民死傷,影響日後沖繩「復歸運動」的產生。[2]  

沖繩戰爭最大的影響,除了人命死傷、財產損失外,歷史遺產的消逝亦是極大的遺憾。琉球王國之王城(首里城),於明治12年(1879)廢藩置縣後,儘管首里城屢經破壞危機,如做為校舍、神社之用地,乃至颱風之破壞,然而在學者奔走下,屢經修復並指定為國寶,但最終卻在1945年美軍轟炸下,成為灰燼,現今首里城之遺跡,為紀念沖繩復歸二十年所重建之建築,[3]因保留首里城之特徵,故仍認定為世界遺跡。另外,戰爭期間,除了戰鬥死傷外,日本軍隊為了避免軍機外洩,對軍人、軍夫、平民要求其自行了斷生命,甚至有虐殺之舉,[4]因此而有姬百合之塔及沖縄縣和平祈念資料館等紀念館,藉此彰顯戰爭之教訓。

  

  「平和及戰歿者之刻銘碑。(林子超拍攝)

姬百合之塔

「ひめゆり」漢字寫成「姬百合」,這裡的「姬百合」指的不是花名(姬百合花),而是沖繩師範學校女子部、沖繩第一高等女學校之合稱,因一高女校刊名為《乙姬》、師範女子部之校刊則稱做《白百合》;大正5年(1916)年,因財政問題,兩校學生共用教師資源及學校設施,形成宛如姊妹校之關係,隨著兩校併置,兩校校刊亦合為一,取兩校校刊名稱之一部分,合稱「姬百合」,於戰後則書寫成「ひめゆり」。沖繩戰爭時期,兩校學生共同組成學徒隊,稱為「姬百合學徒隊」,[5]兩校共二百四十名師生,因派往戰地擔任看護、餵食傷兵、清理屍體等工作,至戰後僅餘十三名存活,[6]兩校可說是處於實質的毀滅情況,然而戰後二校校友組成同學會(沖縄県女師一高女ひめゆり同窓会),並藉同窗會設立獎學金及推動「ひめゆり平和祈念資料館」之設立,以紀念此二校及作為戰爭之見證。
日本政府當時極重視此二校,[7]因其為縣內女子教育之頂尖學校,故視其為動員民眾(女性)之表率,由兩校為他校受徵召至戰場服務之師生數近三倍的差距(24082),即可看出。至於男學生死傷更慘重(因應募為兵),犧牲近兩千人。[8]
該館的第五展覽室(回想展示室),為館方提供入館者書寫感想之地方。 筆者的感想微不足道,亦無法充分表達參訪該館之後心情之萬一,但仍然以以下留言藉此抒發參觀後的心情:

有大好青春的人們,卻因為戰爭及愚忠,因為無謂的自絕政策,不得不失去自己的生命,戰爭實在是很殘酷! 

所謂的自絕政策,即是日軍採取寧願自殺亦不投降的態度,對於學生亦廣為宣傳此概念。此外,即使解散參與戰事的學生隊(日軍於美軍登陸沖繩後,即將學生編成隊伍,將之投入戰場),日軍亦不允許學生向美軍投降,造成學生大量死傷。[9]

那些倖存者,在當時聽著瀕死同伴喊著:「お母さんお母さん」,現今想起,心中大概也是百感交集吧! 

姬百合之塔石碑。(林子超拍攝)

沖縄縣和平祈念資料館

該館設立目的為紀念死於沖繩戰爭中之犧牲者。故紀念碑不分國籍、出身,皆登載其中,希望藉由這些血的教訓,讓人們能夠瞭解戰爭的愚蠢。而這即是沖繩人具有的沖繩之心,即對戰沒者的追悼與和平的期望、繼承戰爭體驗之教訓、安心學習之地方,亦即尊重人性尊嚴,反對戰爭。

該館設置五間展覽室,第一展示室(沖繩戰之路),展示日軍動員沖繩民眾進行建造軍事設施、軍事訓練、防空演練之情形。第二展示室(鐵風暴雨)則記錄日美兩軍作戰之經過,在美軍大量轟炸之下及死傷者之照片。第三展示室(地獄戰場)則展示美軍進行掃蕩時,以火焰噴射器等焚燒戰壕,造成民眾大量死傷之情況,並展出當時殘留之燒焦衣物。第四展示室(証言)則是展示倖存者之悲傷記憶,藉此留存實物資料。與前四個展示室不同的是,第五展示室是以戰後美軍接管沖繩之資料為主,顯示美軍之軍事統治下,沖繩人民對生活起居受到限制感到不滿,加上沖繩戰爭期間,美軍對當地進行掃蕩形成之破壞,使得沖繩人民最終展開沖繩復歸運動。

然而,根據第二天的參觀行程「美國城」、「嘉手納空軍基地」所見,沖繩民眾一方面反對美軍駐紮,另一方面,沖繩人民也因為美軍駐紮當地,而能獲得軍人及其眷屬消費所帶來的周邊財富,如軍用地買賣、美軍屬宿舍的租賃買賣、生活消費等,據大浜老師所言,美國城為沖繩地區除國際街之外,第二繁榮之處,亦是沖繩地區年輕人流連之地,至於嘉手納基地,更是大批軍事飛機迷聚集拍照之處。由此可見,沖繩民眾對於美國及美軍駐紮的情況,處於又愛又恨的矛盾立場,也造成沖繩地區對美軍撤離的態度游移不定的情況。

 

一花一世界,象徵世界和平。(林子超拍攝)


[1]轟炸機係指攜帶武器攻擊地面、水面或者是水下目標的軍用飛機,可分為戰略與戰術轟炸機。戰略轟炸機攻擊敵對國家的戰爭機器與生產力量,摧毀敵國維繫戰爭能力以及持續進行戰爭的意願。戰略轟炸機針對的目標多半距離較遠,因此飛機體型較大,以攜帶足夠的炸彈和燃料。二戰時美軍主要機種為B-17B-24B-29;戰術轟炸機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前線作戰,攻擊敵人在戰場上或者是接近戰場的目標。戰術轟炸機的體型較小,多半是中型或者是輕型轟炸機設計,美軍主要機種為B-25B-26,此處所指轟炸機以戰略轟炸機為主。以上引自維基百科。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BD%9F%E7%82%B8%E6%A9%9F

[2]沖繩復歸運動,日語原文為「沖縄返還」。1951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雖擁有沖繩(又稱琉球)的「主權」,但行政權歸屬美國。故美國在沖繩地區設立琉球政府並興建軍事基地。美國於當地之施政引發居民若干民怨,如毒瓦斯移送問題。1970年代,日本政府將「沖繩歸還」列入對美交涉之重要議題,民間亦提出「歸還琉球」之要求。19701220沖繩市發生暴動。1972515日,琉球正式移交日本。然而,美軍依然在當地擁有大量基地, 1978730琉球群島上的道路交通恢復左行制,象徵日本全面重新接管琉球和「法制統一」。有關美軍統治沖繩地區及沖繩復歸運動資料,可參閱沖繩縣公文書館之網頁。http://www.archives.pref.okinawa.jp/

[3]新城俊昭,《高等学校 琉球‧沖縄史》(沖縄:東洋企画,2007),頁198

[4]沖繩戰有以下幾點特徵特徵:

捨石作戦:為本土防衛、國體(天皇制)而奮鬥;美英軍之無差別攻擊造成居民大量死傷;因居民捲入而形成之激烈地上戰;日本政府對疏散的民眾保護不周全,反而因總動員作戰之方針而動員住民參戰;相較軍人,住民犧牲佔大多數;日本軍發生多起住民殺害事件,如以虐殺或命令自殺、強奪食糧等方式造成居民犧牲。此種情況日文以「集団自決、集団死」名之,新城俊昭,《高等学校 琉球‧沖縄史》,頁230

[5]日文漢字為「学徒」,此處意指戰爭時期應動員而參戰的學生隊伍,戰後「姬百合」以平假名寫成「ひめゆり」。

[6]戰後翌年(1946),1月先建立招魂塔(魂魄の塔)以收納犧牲者遺骨,4月於兩校學生及病院關係者多數喪生地點,陸軍醫院伊原第三外科壕溝處建立姬百合之塔(ひめゆりの塔),並舉行慰靈祭。

[7]由紀念館網頁介紹兩校養成學生之目的,亦可看出日本政府對二校之重視,如沖縄師範学校女子部「は教員養成目的とした学校で、」(是以培養教員為目的的學校……);沖縄県立第一高等女学校「は知性あふれる教養豊かな女性の育成を目標として設立され、」(以養成充滿知性及豐富教養之女性為目標而設立……),引自ひめゆり平和祈念資料館,ひめゆりを学ぶ。

http://www.himeyuri.or.jp/intro.html

[8]兩校為當時沖繩縣境內女子教育之最高學府,能進入就讀者,出身多為家境良好之家庭,女學生應募人數則參考《姬百合和平紀念資料館簡介》。

[9]引自《姬百合和平紀念資料館簡介》。

 

本篇發表於 國外參訪 並標籤為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