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史沙龍會場素描(三)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

 

海洋史沙龍會場素描(三)

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

陳昀秀整理

本計畫第三次「海洋史沙龍」很榮幸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清華大學教授黃一農先生來主講「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」。會中黃教授和我們分享他對歷史研究未來走向的看法,並就他正在撰寫的專書的主題,暢談十七世紀中國大砲的製造技術與大航海時代的關係。

黃一農教授認為海洋史是一相當值得開發的領域。海洋史吸引人之處,在於探究過去四、五百年來,何以是西方在主導世界,並且藉此探索異文明的接觸及碰撞的過程。由於海洋史的範疇太過廣大,不藉由科際整合無法做更深入的研究。季風亞洲雖然是地理名詞,但黃教授認為也可以作為文化史、社會史等各領域的範疇邊界,因此季風亞洲的研究計畫企圖結合人類學、社會學、語言學和歷史學等領域,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建構四百年間的區域歷史。黃一農教授認為,海洋只是「環境」及「舞台」,研究的焦點在於東、西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互動。

演講過程中,黃一農教授也不斷地談論到e考據的重要性。大型電子資料庫的出現,讓學術界不得不正視研究資料的轉變,其重點不在資料庫的搜尋功能,更重要的是在思維模式上的改變。由於電子化的關係,現代學者很容易在網路上搜尋到研究資料,因此研究時不應只局限於中文史料,在古文獻大量電子化的今日,西方史料變得相當容易取得,因此在研究時不應偏向任何一方。在之後的對談中,李毓中學長提及現今海洋史研究面臨到學術資源分散的問題,個別的研究者為了找尋史料往往必須在各國的檔案館中穿梭,相當浪費時間及精力。他認為各校之間應該建立學術資訊交流的網絡,才能讓臺灣學界目前擁有的學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。

中國仿製西洋大砲的歷史,在黃教授生動且幽默的講解之下,一門原本看似艱澀的槍砲學變得非常有意思。西洋大砲雖然是物質文化,但它改變了許多國家的社會型態及歷史。研究西洋大砲的傳播和仿製,除了運用文獻資料之外,還要搭配大量的田野調查和考察,才能還原物質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
明清征戰中的「紅夷大砲」究竟是怎麼傳到中國的?仿製過程又是如何?從字面上看「紅夷」二字,不免讓人聯想到西方傳教士,加上對西方船堅砲利的刻板印象,紅夷大砲這種西洋火器的出現想必和西洋人有關。然而西洋大砲在中國,可說是一段由模仿開始,到融合當地技術,然後量產的過程。例如中國最早的西洋大砲「呂宋大銅炮」,鑄造者是馬尼拉的華人,但此批大砲在設計上有很大的缺陷。真正可用的西式大砲現存於福建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,約在1624年間,由曾在馬尼拉幫忙西班牙人鑄砲的李姓父子工匠在北京鑄造。在國家正式製造西洋大砲之前,其技術與應用早已被中國沿海的洋商(即海商)、海盜所擁有。所以西方的大砲,透過海洋早已跟中國連結在一起。

明朝的打撈專家鄧士亮,曾從中國沿海的西方沈船上打撈出四十幾門西洋大砲,可見當時海上交通及貿易相當興盛,因此有不少沈船。例如一艘名為「獨角獸號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,行駛至廣東沿海時遇颱風沉沒,船上配有數十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——「紅夷大炮」,即射程遠、威力大而聞名的前裝滑膛加農炮,在此後的兩個多世紀裡成為影響世界局勢最重要的武器之一。十七世紀中國的鑄砲技術,並非只是單純地模仿,比如大砲在西方是用銅鍛鑄而成,但明朝福建和廣東地區的鑄鐵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。因此,大砲傳到中國後經過改良,是以「內鐵外銅」的方式鍛鑄而成。由於明、清兩大政治集團的戰爭,迫使雙方必須不斷在軍事武備上力求精進,加上技術水準到位,使得中國在崇禎十六年(1643)已經能夠製造出35門品質極佳的「神威大將軍」,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火砲。江陰之役,滿清調派的兩百門火砲中,包含24門的神威大將軍,在同一時間集中火力猛攻城牆,當時中國沒有城牆擋得住此番猛烈火力,於是被攻破。滿清鞏固天下之後,製造的「武成永固大將軍」,紋飾極美,平定天下之後成為象徵性的「禮器」。此後的一百多年中,中國不再鑽研鑄砲技術,導致鴉片戰爭時,整體技術退步,無法再與西方比擬。

     2.jpg

 

 

上圖:神威大將軍。

1.jpg

上圖:呂宋大銅砲,又稱殲虜大將軍,現存於倫敦皇家火砲博物館。

下圖:福建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藏大砲。

      海洋史沙龍會場素描(三)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-1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歷史研究不應只局限於中國,透過海洋可以拉開研究的視角,海洋史是與世界史連繫的第一步。誠如 黃富三老師的提問,面對如此浩瀚的範疇,究竟該如何著手,語言的問題又該如何克服?都是今後學術界所亟需思考的問題。否則面對大航海時期龐大的非中文史料,始終無法找到叩門磚。臺灣的歷史研究不該只研究自己的歷史,而是要想辦法走出去,在亞洲史、甚至世界史掌握發言權。如此一來,才有辦法拋開傳統歷史意識型態,或是政治意識的對立。

本次海洋史沙龍,除本領域計畫成員周婉窈、李文良兩位教授、李毓中學長及四位計畫助理外,尚有本系黃富三、陳慧宏及秦曼儀三位教授與會。在此,亦感謝二十多位同學的參與,讓本次海洋史沙龍的演講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落幕。

圖片提供: 黃一農 教授

 

本篇發表於 海洋史沙龍 並標籤為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